close

一般來說先看電影的話通常會比較懶得看小說,看完小說看電影的話又容易嫌東嫌西.

 

這次還是看完原著後看電影,其實原著裡面在喪禮進行的部分並未佔全部篇章,

後面零散在不同的際遇發生不同的事,接著部分有串起父親回憶,反而是相當重點的部分,

但是電影不是散文,難以散錄那麼多不同的場景去連貫那些情感,

所以還是只有紀錄這場喪禮的始末,其實是有點可惜.

 

當然電影主軸原本就為傳達感情和繁文縟節的衝突,為了表達這種衝突,

開頭導演就使用很多類似聲樂之類的背景音樂,還有師公穿道服隨著聲樂跳恰恰的場景,

其實坦白說一開始太特意處理這個衝突,會讓人很擔心情感處理的不精緻.

所幸其實到後面類似場景沒有一直被強調,也沒讓演員太過浮誇,處理尚稱得宜.

插曲師公孝女白琴還有出國的初戀情人這三角關係,倒是覺得只是略增詼諧而要.

 

整劇比較動人的部分有兩場戲,一個是導演特意拉出來,

講述主角18歲生日父親坐後座教騎機車,而現今變成主角後座背著父親遺照那場戲.

成功的地方在背景音樂英文輕輕唱著:離開我最好的朋友.這幕相當平實動人.

但對我而言,比較催淚的第二場戲在祖母柺杖敲棺那幕.

師公喊著:"白髮人送黑髮人是不孝,但是今天事大人疼惜,打你棺木赦免你的罪,安心的去",

這種可能參加過類似喪禮的人看到都會相當心酸不忍,而發惻隱.

也點出其實今天部分略顯荒唐的俗禮,還是隱約可以在一些關節中觀察到,出於人性的良善和道德觀.

 

雖然整片不能做到盡善盡美,但是題材相對新穎有原創性,

而且以新生代導演能處理至此也相當不錯,還是值得一看.

原作可以當作另外的作品去讀,兩者會有不同閱覽的收穫.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ama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